嘉義縣番路鄉半天岩-紫雲寺
關於紫雲寺
半天岩紫雲寺
管委會
最新消息
總覽
紫雲寺公告
點燈資訊
節日活動
其他資訊
供奉神明
伽藍菩薩、韋陀菩薩
準提菩薩
顧爐媽
伽藍菩薩、韋陀菩薩
阿彌陀佛
彌勒佛
鎮殿太子
普陀媽
大、二、三觀音(大、二、三媽)
虎爺
十八羅漢
三寶佛
福德正神
盤古
五穀王
註生娘娘
神農大帝
地藏王菩薩、長生祿位與牌位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行事曆
活動剪影
聯絡我們
關於紫雲寺
半天岩紫雲寺
管委會
最新消息
總覽
紫雲寺公告
點燈資訊
節日活動
其他資訊
供奉神明
伽藍菩薩、韋陀菩薩
準提菩薩
顧爐媽
伽藍菩薩、韋陀菩薩
阿彌陀佛
彌勒佛
鎮殿太子
普陀媽
大、二、三觀音(大、二、三媽)
虎爺
十八羅漢
三寶佛
福德正神
盤古
五穀王
註生娘娘
神農大帝
地藏王菩薩、長生祿位與牌位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活動剪影
聯絡我們
行事曆
About
半天岩紫雲寺
首頁
關於紫雲寺
半天岩紫雲寺
關於紫雲寺
半天岩紫雲寺
管委會
半天岩紫雲寺
位於半山腰的
半天岩紫雲寺
,相傳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主祀有觀世音菩薩與三寶佛。
嘉城東南祖山,有地名曰「半天」,以高聳而謂也;建廟曰「半天巖」,地以巖名,其名益彰歟!
從這段文字就可以知道,半天岩的地名是由於半天岩紫雲寺這座佛寺而來,且從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的碑文也可以知道,紫雲寺由來已久。因此,紫雲寺的歷史悠久應是無誤,只是歷來志書卻不太提及這座百年古剎。
關於創寺傳說,地方上流傳幾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當年一位老和尚從大陸帶了一尊三媽來台灣,經過火山、赤山,三媽都託夢告訴和尚說:「不是這裡」。和尚就這麼四處奔波,一直到這附近(在現在寺廟建築後方),和尚坐在那兒休息,三媽就說:「是這裡了」。於是和尚在那裡搭了一間簡陋的草寮,佛祖只能放在地上,附近的人看到有間草寮在那兒,好奇地往裡頭一看,才知道裡面有一尊佛祖,村裡小孩如果生病、不舒服,就向佛祖請示,給果都非常靈驗。後來村民用竹子幫草寮擴建。隨著三媽越來越興,信徒們再用瓦片幫佛祖蓋屋頂。
另一個版本是:以前有三個和尚,各揹著一尊觀音佛祖,一同搭船渡海來台,到了台灣之後,各自找一個地方安居,結果,大媽找到赤山巖(台南六甲赤山龍湖巖)、二媽找到火山岩(白河關子嶺大仙寺),三媽就找到了半天岩。
至於文字記載的部分,一種版本是能元與白聖所寫的沿革:
嘉義東城有鄉曰岩仔,地距縣治二十有四里,康熙廿一年間,有梵僧七十餘歲,遺其姓名者,路經於此,覩山明水秀,茂林修竹,景緻幽邃,嘆曰:此乃佛地,若築一蘭若,將來香煙必盛,佛化亦能被全島,遂駐錫之。乃由南海普陀山,迎請觀世音菩隡聖像一尊到此奉祀之。從遠處而望,山高似屆半天,因號為半天岩,晨暮紫雲繞佈山峰,即安名為紫雲寺。
嘉義城東有山曰岩仔,距縣治二十四里,疇昔人跡罕至,俗塵所遠,殆可稱為山之隱逸者也。清康熙二十一年,有老僧經此,覩峰巒挺秀,景物清幽,嘆曰:此勝地也,宜為蘭若。於是斬荊棘闢草萊,結茅其間,復由南海普陀山,迎請觀音聖像而供奉之,僧從遠望此境,高接雲天,遂名為半天岩。又以山間之雲常現紫色,遶寺不散,又名寺為紫雲。
大體上,白聖所撰寫的沿革紀要應從能元和尚所寫之沿革而來,對於紫雲寺的創寺持同樣的說法,都是康熙二十一年,一位老者發現半天岩這塊地適合建寺修行,就從普陀山將觀音菩薩的神像請來這裡供奉,又因這裡的地勢、視野而將此寺命名為半天巖、紫雲寺。
日本人在統治台灣之後,曾經在大正四年至大正五年之間做過一次宗教調查,到了昭和年間,台南州又做了一次修正,該次修正對紫雲寺的沿革做了如下的敘述:
康熙十三年左右,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從大陸移住台灣,看中半天岩這個地方,並建一座小祠,將帶在身上保佑自己的神明畫像供奉在此,早晚禮拜。不久,此老者亡故,從大陸來的臨濟覺宗和尚住持之。
在這份日本人所作的寺廟調查中,不僅將紫雲寺的創建時間寫成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將當時鎮殿的佛祖神像寫成畫像,還把紫雲寺的住持寫成覺宗和尚,這此記載,並沒有看到其他資料佐證。
因此,現階段各種資料觀察,紫雲寺創始應在康熙二十一年,且與許多早期寺廟起源的說法相仿,即有僧人將觀音菩薩的神像從大陸攜帶來台灣,在半天岩這個地方落單、搭建草寮奉祀並在此修行,日後,隨著觀音靈驗的傳開,逐漸有信徒加入信奉觀音的行列。因此地位置半山,名為半天岩,岩者,同巖,「巖(山寺也,閩人呼山寺曰巖」,「閩人謂寺院為巖」,因此岩字本就是在山邊佛寺之名,半天岩即為一佛寺之名。又以山中紫雲常繞,又名曰紫雲寺,這兩個名字至今仍為信徒使用,甚且合併為
半天岩紫雲寺
。